【一口气看完无双国士鲁仲连#历史#小知识#战国】
他被李白视作人生偶像,更是战国第一名士。他仅凭一封书信就攻下一座城池,堪称历史奇迹。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国士无双”鲁仲连。
鲁仲连,又名鲁连,尊称“鲁仲连子”,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他是纵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说起纵横家学派,苏秦、张仪绝对算是名震列国。
但鲁仲连与他们相比却也毫不逊色。战国时期名士辈出,犹如过江之鲫,却唯独鲁仲连被称为“真国士”。
他特立独行,宛如武侠小说中的郭靖一般,不仅有士子的家国情怀,更有一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雄气概。
苏轼曾评价他“变过疑秦戚,林坤演石占国一人而已”,意思是说鲁仲连的才辩超过了张仪、苏秦,气势凌驾于淳于髡、公孙龙之上,其才智操守实属战国第一名士。
鲁仲连不仅名扬战国时代,更影响后世千年。李白被他的人格特质吸引,把他当作人生偶像,李白写道“谈笑却秦军”,由此可见,素以狂傲着称的李白也对其崇拜至极,并且还写出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鲁仲连的高义。
司马迁在《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记载了鲁仲连的两大亮点:“书退燕将”和“义不帝秦”,完完全全地将他个人的魅力展现出来,塑造了一个口才超群、才思敏捷、淡泊名利的完美形象。
公元前279年,燕国大将乐毅率军攻打齐国,半年内攻下齐国70余座城池,仅剩莒和即墨两城。公元前278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因与乐毅有嫌隙,将其免职,改任齐将田单为大将。
齐国大将田单以火牛阵取得即墨大捷,迅速收复被燕国侵占的绝大多数城市。然而,其中有一座城池——聊城,田单围困了很久都攻不下。
守卫这座城池的燕将燕冲,因为之前有人在燕王面前进谗言说他的坏话,他害怕被诛杀,又不敢回国,于是只能拼死固守聊城,苟且偷生。
正在田单陷入困境之时,鲁仲连来到了聊城。他修书一封,命齐国官兵射入城中,这就是着名的“遗燕将书”。
在信中,鲁仲连首先指出燕冲固守聊城并无意义,接着分析齐军必胜的形势,从燕冲的角度分析告诉他面前无非就是逃回燕国或者被齐国打败,两条路,不管哪条路都难免一死,不如为自己留条后路。
言辞恳切,感人肺腑,以至于燕冲连着看了很多遍,感动得哭了三天都没有停止。最终,燕冲既不愿投降,又不愿回国,被人冤死,于是拔剑自刎。
田单趁乱收复聊城。鲁仲连仅用一封书信就轻易地攻破一座城池,挽救了国家危亡。而面对赏赐的荣华富贵,他却一笑了之,深藏功与名,视功名利禄为浮云。
公元前257年,秦国将军白起率大军在长平击败赵国军队,赵国前后损失兵卒45万。哎
秦军随后进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向各国求救,但各诸侯都畏惧秦军,不敢发兵相救。
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从小路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的关系见赵王,劝说赵王尊奉秦昭王为帝,以换取和平。
赵国君臣对这一建议犹豫不决,这时鲁仲连来到了赵国。他通过平原君见到了新垣衍,以利害关系震动赵国庙堂,大大激励了赵军保家卫国的士气。
最终,赵国众志成城,准备展开殊死一战。后来,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军败走,赵国赢得邯郸之战的胜利。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最终也不肯接受。
鲁仲连虽为齐国之人,却千里跋涉挽救赵国危亡,其国士精神不禁让人敬佩。
嗯他作为纵横名士,完全可以和苏秦、张仪一样选一国辅政,凭一张利嘴和满腹经纶,纵横捭阖,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
但他却选择了一条特立独行的路,他想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为自己,不图名利,不慕荣华,只为天下百姓谋一方安宁。
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他也在所不惜。他是那个时代士子情怀与侠义精神的结合体,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无愧“国士无双”之称。
【一口气看完道家宗师级任务——列子#历史#小知识#思想】
他是道家宗师记中的大师,被后世誉为人中豪杰,他也是仙人级别的圣贤。据说他可以御风飞行。其实,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位家中失传的例子——子明玉,一座羽寇字云,战国时期郑国人。
一提到道家人物,多数人马上会想到老庄。其实还有一个人,影响力虽然不及老子和庄子,但境界可以说毫不逊色,这个人就是列子。
据《庄子》记载,列子曾经问道于观隐,也就是引起函谷关请老子写《道德经》的那位官尹,又称官尹子,道教楼观台文史派祖师。
观隐得老子真传,而列子问道于观隐,深得老子道学精髓。列子是老子之后第一个把道家思想发扬光大的人。庄子虽与列子无师承关系,但庄子书中多处都有列子的痕迹。
列子主张清静无为,思想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并且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桂墟学派。他的学说主张贵,强调万物齐一。
成名于《列子》一书,主旨在于宣扬不可训之于外,而应养神于心,达到天而不入、顺其自然、达到无用之用的境界。据说列子达到了可以御风而行、飘逸洒脱的境界。
列子不仅学问渊博,而且是非标准和生活准则也十分明确,其人品道德修养更是高尚。《列子·天瑞》记载,列子在郑国的莆田定居,40年都得不到赏识。
在郑国的国君和大夫们看来,列子这个人就是平平常常的小老百姓,他们对他马马虎虎,从未高看一眼。
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包括之前的老子、后来的庄子,没有一个受重视、受待见的。
正因为淡泊名利,列子一生过得穷愁潦倒。庄子有一句话是列子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连庄子这样的简朴之人都觉得他穷,可见列子生活真不是一般的困窘。但列子有骨气,他无所求,并不是得不到。
所以当郑国的宰相子阳给他送来粮食救济他的时候,他竟然坚持不受。对于列子而言,基本的生命保障就够了,太多的外物对他而言并不需要。由此可见,列子不为外物所累,淡泊名利的境界。
何为贵虚?列子的贵虚思想一直与老庄思想接近,关涉的是精神经济问题,属于养生至深的学问。
极道表示冲虚自然、不知不为之意,它既是宇宙生成的起源,也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据,更是养生自身所当遵循的根本准则。
列子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消解种种执着,上达于虚无之境,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
这一以贵虚为要旨的根本精神,大体包括以道为本、无为、求真、无心之境、安民处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者有无极万一名医,故谓之虚,借此强调万物齐一。其根本目的是要转变人的认识,屈服于人的常情,摆脱现实生活中的这种缓和心灵的痛处。
《弟子仲》一篇借龙叔之口揭示了这一道理:“得而不喜,失而弗忧,生如死,视福如贫,视人如己,视己如人。”
意思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看待生死,坦然自若地看待所有人。而龙叔所说的实际上就是万物齐一的道理。
我们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便可以对社会生活的贵贱、荣辱、得失以及生死采取超然的态度,在动荡变化中不动心、不留情,达到自然的境界。
列子的生死观也十分独特。列子去卫国的道路上,看见道旁有一个上百年的死人头骨。列子指着头骨对学生说:“人从来未曾死过,也不曾生过。只有我和这个人知道其中缘故。”
列子参透了生命的真相。道家所谓性命双修,所谓死亡就是命的终结,而且回归于天道。对于性而言,不受他物所生,不受他物所化,所以不生、不增、不减。
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肉体和灵魂。因为死后的世界只有死过的人才知道,所以列子说:“唯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
意思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不生不灭的,这个道理只有他和那个死去的人才知道。而列子知道是因为他看透了生死。
列子御风而行。《列子·黄帝》篇记载,列子师从老商氏,与伯高子为友,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
意思就是列子拜老商氏为师,和伯高子做了朋友,向这两位世外高人学习道术,学成后乘着风回来。
而列子可以乘风这件事,不仅仅是《列子》书中有记载,其他古书也有记载。《书义记》里面记载,列子时常在立春这天乘风游于八荒,到了立秋才返回。
这一说就有点神乎其神了。相比之下,《庄子·逍遥游》记载的要靠谱一点。庄子在《逍遥游》里写道:“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意思是列子驾风行走,飘逸洒脱,15天后返回。那么列子御风而行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用的什么修炼方法呢?
列子跟老商氏和伯高子学习道术,最开始是消除分别心,先是自证其心,用了三年时间做到心无杂念,口无是非。
然后继续加深自己的修为,经过整整9年达到如下境界:没有是非,没有彼此,没有人我之分,没有任何分别,身心和大道完全融合为一体。
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不仅对外无分别,连自我的意识也没有,甚至眼睛和耳朵没有分别,嘴和口没有分别,身体的感官作用都一样。
眼睛反观于无,耳朵反听不见,心神归于虚,形体散于空,四肢百骸和自然融为一体。
达到这个境界,感觉不到身体和外界的差别,身体不需要借助外力而存在,甚至脚底下踩在什么地方也感受不到。就这样轻飘飘的随风东游西荡。
用列子自己的话说,竟然不知道到底是我乘着风还是风承着我。
或许我就是风,风就是我。其实列子所达到的御风而行的境界,也就是贵虚之境、万物齐一,和庄子所说的逍遥游具有相似之处。
御风而行的这些记载虽然夸张,但也间接反映了列子道家学问的精深和列子超然物外的道家风范。
而列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列子主张独立思考和自己决定人生道路,因此他从来没有屈服于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尊重权威,但勇于坚持己见。
列子认为只有当一个人不被外界干扰而能够保持独立性时,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他敢于挑战权威,具有独特见解。
在对待问题上,列子往往会提出独到的看法,并大胆付诸行动。列子注重实际,反对空谈。他认为应该把精力放在实践上,而不只是纸上谈兵。
列子御风而行的境界,也启示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口气看懂有趣的历史记载《拾遗记》#历史#小知识#】
他是记载秦始皇遇见外星人的古籍,内容细思极恐。他也是不输《三体》想象力的科幻小说,其想象力丰富。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古代科幻小说《拾遗记》,以及《三体》的马上开播和电视剧版《三体2:黑暗森林》的正式官宣。这让喜欢《三体》科幻小说的粉丝都为之兴奋。
说到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曾经对中国“没有科幻、缺乏想象力”的评价也随之打破。
但殊不知,说中国人缺乏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种偏见,而中国古人的想象力其实是非常超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