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大明日报》的流行
这些茶客平日里聊天,话题大多局限在家长里短,哪里知晓千里之外发生的这些大事。
如今听了《大明日报》,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外面广阔世界的风云变幻,都通过这小小的报纸展现在他们眼前。
报纸上的内容一个比一个劲爆,茶客们听得津津有味,竟无一人起身结账离席,茶楼里人越聚越多,只进不出。
新来的客人找不到座位,却也被这热闹的氛围和新奇的报纸吸引,索性站在一旁,聚精会神地听着。
新闻念完,王老板又开始念后面的评论文章。“《论科举舞弊之害》,撰稿人,清风居士。
近来科举舞弊事件频发,此乃国家之殇、教育之耻……”
“《江南商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撰稿人,商界贤达。江南商业繁荣,但也面临诸多困境,如商路不畅、官商勾结……”
“《为何陈家商行能在商界独占鳌头?》,撰稿人,商业探秘者。近日,有人问我,陈家商行在短短数年迅速崛起,其成功之道究竟为何……”
这些评论文章逻辑严谨,分析鞭辟入里,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家国大事和商业发展。
茶客们平日里的闲谈,和这些文章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们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在这场知识与信息的盛宴中。
评论文章读完之后,则是一些新奇的连载话本小说。
连载话本小说《剑影侠踪》的开篇,便以一段扣人心弦的情节紧紧抓住了茶客们的注意力:“月黑风高夜,青岩镇中,黑影如鬼魅般穿梭。大侠凌云飞手持利剑,追踪着那神秘的采花大盗。”
茶客们屏气敛息,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有的甚至不自觉地探出身去,仿佛要亲眼目睹这紧张刺激的场面。
随着故事推进,凌云飞与采花大盗在镇郊破庙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大盗的诡异招式、凌云飞的机智应对,都被讲述得栩栩如生。
有人不禁小声惊呼,有人则攥紧了拳头,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这场正邪之战中。
就在凌云飞即将制服大盗之时,王老板却突然停了下来,故意卖了个关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茶客们顿时不乐意了,纷纷叫嚷着让王老板继续念下去。
王老板一脸苦涩:“不是我不想念啊,是已经没有了,不过大家不要担心,这报纸上说了,明日的报纸上还会有后续,大家都稍安勿躁,这《剑影侠踪》,等明日的报纸送来了,我再接着给大家念。”
“这里还有一篇《鬼影志异》的话本小说,我给大家念这个啊。”
王老板的话音刚落,便翻开报纸开始念起《鬼影志异》:“古村老宅,月色朦胧,一阵阴风吹过,破旧的木门‘吱呀’作响。书生李明轩进京赶考,途中借宿于此,本以为能寻得一晚安宁,却不想踏入了诡异之地。”
茶客们刚从《剑影侠踪》的意犹未尽中缓过神,又迅速被这阴森的氛围笼罩。
一位胆小的茶客忍不住往旁边靠了靠,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王老板手中的报纸。
随着故事的深入,书生李明轩在宅子里不断遭遇离奇之事。
《鬼影志异》的新奇故事,又让茶客们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众人全都沉浸在了这小小的一方茶楼里,感受着报纸带来的新奇世界 。
王老板读完最后一篇文章,茶楼里一时间安静下来,茶客们还沉浸在报纸带来的震撼中,意犹未尽。
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回过神来,大声喊道:“老板,拿铜盆来接赏钱!”
“对,老板,快拿盆来,今天您可让我们大开眼界了!”
王老板赶忙让伙计拿来接赏钱的铜盆,只见茶客们纷纷掏出一文、两文铜钱,雨点般扔进盆里。
一番清点下来,竟有一百多文钱。
“老板,明天啥时候念报啊?我明天还来!”
“老板,定个时间,我们就盼着听明天的《大明日报》了!”
王老板笑得合不拢嘴,心里琢磨着,这可真是个招揽生意的好法子。
不过自己念了这么久,嗓子都快冒烟了,明天得找个嗓门大、识字的年轻伙计来念,肯定能让茶楼生意更上一层楼。
他看着门口拥挤的人群,高声说道:“明天一早,就让伙计在这儿念,从早念到晚,保准让大伙听个够!”
“好嘞!”
“明天一定准时来!”
茶客们欢呼雀跃,满心期待着下一次与《大明日报》的相遇。
报纸是陈平安出征朝鲜前命令徐远开始发行的,一开始都是一些新鲜又能吸引人眼球的合规事物。
这让《大明日报》很快就在整个大明流行了起来,随着时间的增加,众人也都不再局限于到茶馆酒楼里去听报,一些识字的经常会花上几文钱,从走街串巷的报童手中买上一份报纸。
肯花钱的多了,这就代表着《大明日报》真正的在大明流行了开来。
《大明日报》里的一些内容都很合规,再加上是陈家商行搞出来的东西,现在整个大明,几乎所有官员明里暗里都收着陈家商行的好处,自然不会有人去找《大明日报》的麻烦。
当然,每一天的报纸里,偶尔也都是夹杂一些私活的。
比如陈平安的个人英雄事迹,从攻占登州,拿下叛军孔有德开始,再到山西拿下起义军首领王嘉胤,经过几个月的报纸宣传,大明人几乎都知道了陈平安。
随着陈平安从朝鲜返回,陈家军受皇命出兵十万,杀入朝鲜国,杀敌七万五千,入侵朝鲜的十二万清军鞑子被杀的只剩下四万多,灰溜溜被赶出朝鲜的事迹,通过《大明日报》这个渠道,快速的在大明全国各地传开。
“这陈将军可真是咱们大明的顶梁柱啊!短短时间就把那鞑子打得落花流水,太解气了!”一位中年汉子用力拍着桌子,满脸通红,情绪激动。
“是啊是啊,上次鞑子入侵大同那会儿,陈将军不是还杀进鞑子老巢,迫使鞑子收兵了吗?有陈将军在,咱们老百姓心里踏实多了,再也不用担心鞑子南下入侵咱们大明了。”旁边一位老者捋着胡须,连连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