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张伟回了自己心心念念了许久的母校长湘书院。
在现任长湘书院山长,一些教过张伟还在世的老夫子们,邹标,李玉清及一些当年的老朋友陪同下,张伟重游了长湘书院。
张伟一行人,来到长湘书院的最高处。张伟看着没有太大变化的长湖书院感慨道:";二十多年弹指一挥间,我等都老了,但书院的风景却一点也没有变化。
人呀,面对自然时,真的仿佛浮游一样渺小。
人生蝇营狗苟,忙忙碌碌,好像都没有什么意义。”
李玉清说道:";卓然,你现在功成名就,官至大宗伯,位列内阁阁老,取得的成就足以光宗耀祖,名垂青史。
只有我等碌碌无为的一生,才真的像是白活一样。”
张伟:";郎如,你这二十多年也一直在努力啊,听说你的书\/画已自成一派,很多诗人骚客想求你的一幅墨宝不得。
更何况你还培养出宁国这么优秀的新科进士呢?”
李玉清良好的出身和自身优异的学习成绩,当年在长湘书院是绝对的学生中的领袖和核心。
当年他和张伟成立折桂书学社的时候,他当仁不让的成为了社首,而张伟劳力劳心却只能屈居社副。
一些重大决策,张伟更是要得了李玉清的首肯才能行事。
现在的李玉清依然是长沙有名的士绅之一,但在张伟面前却谦卑的很。
每说一句话,都得见缝插针地暗暗恭维一下张伟。
听到张伟夸奖自己的儿子,李玉清对张伟长鞠了一躬,用感恩的语气跟张伟说:";宁国这孩子还要仰仗卓然的培养。”
这态度之恭敬,比起当年张伟对李玉清的态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行人边逛边聊,很快就逛完了整个书院,长湘书院的山长和老夫子们也纷纷告辞。
张伟正要启程回京,但邹标和李玉清却极力劝张伟留下来,在当年书院对面的鸿宾酒楼用过午餐再出发。
这鸿宾酒楼高昂的价格和美妙的味道,也给当年贫穷的张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张伟也就同意了两人的劝说。
进楼前,李玉清介绍说,“卓然你绝对想不到,如今的鸿宾楼已经被我们老同学曾大海给盘了下来,他现在正在酒楼的等候你的大驾。";
说起曾大海,张伟脑海中浮现出了当年那个干什么都想着赚钱的商人之子。
说起来,曾大海对当年的张伟还是比较不错的,至少多次请张伟吃喝过。
不过,自从张伟赴京赶考之后,就再也没有和曾大海有过任何联系了。
邹标这时也在后面解释了一句:”卓然,曾大海这些年的生意做的还不错,算是长沙城内有名的大商巨贾之一。”
对于此事,张伟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当年学生时代的曾大海就颇具商人的特质。
如今他继承家业之后,能把家业发扬光大也是理所当然的。
三人进了酒楼,昔日的老同学曾大海一见到张伟。
立马对张伟行起跪拜大礼道:“生员曾大海拜见张阁老。”
曾大海是秀才,按理来说可以见官不跪,但这里的官一般指的是六七品小官。
如果是见到张伟这种一二品的大员,一般还是要行大礼的。
不过两人毕竟曾经是同学,张伟不会受他的大礼。
张伟扶起正在行礼的曾大海说:";曾兄你可折煞我了,都是老同学,怎么行此大礼?";
曾大海不仅对张伟谦卑,见了李玉清和邹标,也是恭敬有加。
看到如此卑微恭谦的曾大海,张伟有点理解了为什么刚才曾大海没有进长湘书院陪自己,而是要等在这里。
原来是邹标和李玉清这样的官绅不屑于和身为商人的曾大海一起游书院。
更怕他的商人身份坏了身为礼部尚书\/内阁阁老张伟的心情。
但三人显然私下又是有一定往来的,这样邹标和李玉清才会劝张伟来到这鸿宾楼。
对于这样的小九九,张伟也不接破。
身份天差地别的几位老同学各怀心事地在鸿宾楼用了一个奢华的午餐。
在餐间,张伟神态自若,偶尔指点一两句江山或回忆几句往事,大家都是拼命的想办法迎合。
邹标和李玉清讲一些当年的往事,提一些自己子侄辈的成就,也引得众人频频举杯。
只有身价最高的商人曾大海却宛如一个攀附权贵的小丑一般,处处迎合着三人。
张伟看到这一幕,其实心里不是特别的高兴。
其实大夏由于不禁工商,商人地位一开始还是比较高的。
随着社会统治的日益稳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壁垒开始显现。
商人对于其他平民和小百姓来说,是高不可攀的富家老爷。
但是在真正掌握权力的官员面前,却宛如奴仆一般。
虽然张伟现在是官僚,并且是官僚中的顶级执政者。
但是他并不希望到最后社会中只有官员为尊,而其他一切阶层皆成为奴仆。
因为这样很容易让其他阶层失去活力,整个社会也会慢慢的腐朽下去。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张伟跟凑过来的曾大海开了几句玩笑,还在众人的惊讶之中主动回敬了对方一杯酒。
张伟的举动让曾大海居然感觉到有点热泪盈眶。
酒足饭饱后的张伟在众人的簇拥下,为曾大海的鸿宾楼提了一副新的店名。
曾大海激动的把新店名裱起来,挂在酒店的正堂之上。
结束的长湘之行后,张伟和自己的护卫队伍汇合,第一时间出发赶往京城。
等张伟十月底赶回京城时,去江西赈灾的谷少海和去河南赈灾的王楠已经提前几天赶回了京城。
但是现在京城的气氛却比较诡异。
对于顺利完成赈灾的谷少海和张伟,迎接他们的都是赞扬与掌声。
但是对于首相王楠来说,回京之后迎接他的却都是不好的消息。
首先是王楠担任山西右参政长子王本乾。
利用自己的权力,把本应该优先调给山西运城府的救灾粮,偷偷先调给了自己的老家山阳晋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