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忙忙碌碌中,时间已经来到了三月,眼见着就是十月出嫁的日子了,于是秦许之也在左邻右舍的见证还有秦家老二房几口人细心的照顾下,也终于“能”走路了。
只是银钱没少花,说是从县城请的老大夫,一趟趟下来,出诊费加上汤药费就花了快三十两。
买参又花了二十两,把秦老头的家底儿给倒腾干净了不说,连出嫁的闺女都帮着在镇上借了不少外债!
不过,即便如此,据说秦老爷子也高兴的很。
说是大夫最后一回来把脉,说往后只要保养得宜,就不会有妨碍,秦老头乐的直接叫老婆子和儿媳好生置办了一桌酒菜。
又叫秦许之把左邻右舍都请来在家吃了一顿便饭,连楚家老爷子作为亲家也接到了邀请,来跟着热闹了一回。
席间,秦老头叫孙子好生认了认人,毕竟这村子里人口不多,加起来统共也就不到三十户人家,少不得往后出来进去的,还要靠邻里间相互照应。
席间大家伙自然是推杯换盏,都恭喜秦老头后继有人,有孙子了!
只是看着这秦许之拖着的一条腿,众人私下里还是难免唏嘘,心道,这孙子看着也够愁人的!
待过客以后,秦许之惦记着之前院子里的板材需要运过来,加之他的活计还得接着干就干脆挑了一个好天雇了牛车回去运板材去了。
自然了,他这一回去,李氏两口子自然也就看见了齐齐整整的秦许之。
李氏联系前头银钱被骗一事,就认定了他受伤这事也作假,便闹开了,扑到秦大山身上就胡乱扑打起来,“你个窝囊废,你也算是个当爹的!被你亲儿子骗了一遭又一遭,现在好了!钱没了,人也跑了!你个废物啊!我怎么就嫁了你呀!”
秦大山被她这么一吆喝,心里也生了疑,只是看着儿子冷冰冰的一张脸,他有哪里有底气质问呢!
李氏见男人没作为,便又冲着秦许之扑去,嘴里吼道:“我不认!我不认!你赶紧给我滚回来,家谱改了!”
秦许之不敢随意碰她,十月可不惯着,上来抓着她的胳膊使劲往后一推,威胁到:“你可别忘了,你儿子刚黄了一门亲事,你要再闹,他可真就要打光棍了!你可想好了再作!”
说着冲西院门口看热闹的赵家媳妇,吆喝道:“嫂子帮忙跑个腿,帮我把村长里正给请来,就说我们家今天又有大戏,叫大家伙都来免费看!比皮影还热闹呢!”
那小媳妇咧着嘴当即便愣在了当场!
“哎,别别别,孩子赌气,赌气呢!”
秦大山可不想这些丑事再叫外人知道,本来儿子过继出去已经够丢人了,如今见好了又往回要,可真就不用在这村住了!更何况根本也要不回来,别说他二叔老两口了,便是这个大儿子和这个闺女就能把家里搅翻天!
于是赶紧上来按着李氏道:“可别闹啦!再闹你儿子真光棍啦!”
说着看了眼牛车,道:“拉板材是吧,我帮你,我帮你!”
说着就苦着一张脸,十分积极的进院干活去了!
秦大山认命了,自觉肯定是自己命里不带财,合该养不住这么有本事的儿子。最后好歹把板材都帮着装了,眼睁睁的看着秦许之赶着牛车头也不回的走了。
于是这事,在李氏心里又记了一笔账!
一转眼,十月出嫁的日子就要到了。
三月十五是正日子,十四这天,秦家这头开始往楚家送嫁妆,铺床。
譬如被褥,衣物,窗帘,盆盆碗碗等包袱,还有新郎正日子要穿的喜服等,都包裹的喜喜庆庆的上了牛车。
尤其是所有的家具,全都用大红布绑了,用三辆牛车一道拉着,由楚良夜亲自护着一路运到了楚家。
楚家这头也早就拾掇好了,窗上,门上,到处都贴好了大红喜字,连门口的老椿树都用红色的粗布缠了又缠,里里外外也是一片喜庆。
待牛车到了楚家院门口,大家伙便一起帮忙小心翼翼的把柜子给运进了东厢房,楚良夜亲自盯着,把家具一个个按照事先舅兄给找好的位置,一一摆放齐整。
一个炕柜,一个立柜,一个妆台,一个放笔墨书本等杂物的亮格柜,还有厨房用的一个碗柜和一个小橱柜。
可以说不算大的两间厢房,单是这些家具就摆了个满满当当。
好在秦许之这个做哥哥的,给妹妹打家具格外用心,不只图案雕刻的精细喜庆,连柜子怎么摆放也设计的严丝合缝。
里间靠着北墙放着亮格柜,东墙则是大立柜紧挨着一个妆台,妆台上又放了一个妆匣盒子,里头新娘子用的胭脂水粉等物,已经放在了里头。
炕上靠着南墙则摆着连三柜,用来小两口平日里收被子用。
只不过眼下,为了晒嫁妆,几床簇新的碎花棉被只在炕上规规矩矩的叠着,还未收起来。旁边则是两个红色包袱,里头有小两口的新衣服,还有新娘子给婆家众人准备的鞋袜衣物等。
除此之外,炕柜的柜顶还放了四个大小不一的红漆小匣子,一看就是给新娘子存私房用的。虽然小了些,却也照样雕刻了喜鹊登枝的喜庆图案。
而且,后来考虑到夫妻俩若是在自己屋里用饭,须得格外有个桌案才方便,秦许之便又给打了一个可以折叠的小炕几。平日里不用的时候收了桌腿,随便找个墙角一立,丝毫不占地方。
如此,屋子虽然地方不大,可是应有尽有,五脏俱全,而且又不显得乱,又不胡乱占地方。
待家具都摆放好了,众人便一股脑都挤进新房来看家具。
毕竟,新娘子的嫁妆这么大的阵仗,在他们半山村还真是头一份。
尤其几个妇人便赶紧对楚婆子提醒道:“赶紧把喜字再拿出来几个,把这家具都贴上啊!”
楚婆子一听,还真是这么回事,便赶紧吩咐两个媳妇回屋又翻红纸剪喜字去了。
二房徐氏倒是替小叔高兴,赶紧应了就去婆婆屋里找笸箩去了。
可大媳妇魏氏看着小叔屋里喜庆一片就不是滋味了,尤其这几个柜子,是真的太扎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