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林冲一声令下,北路军纷纷行动,按此前定下的行军计划,有条不紊的拔营起行。
这其中,水军只是来了部分代表,大部队停驻在渤海湾靠近滨州一带。
因此出征命令下达后,张顺带着队伍赶去滨州海港,指挥大军北上,在沧州一带登陆,收集情报,接应大军,运输物资。
马军这边,呼延灼手下的连环马早已配齐五千名,算是重骑兵,也是一大王牌,由他亲自指挥,不到关键时刻,都要隐藏起来。
按照他们的预想,在河北路估计用不上,因此是留来进攻辽国和金国的。
其余大军,则全部投入进攻河北路诸州府中去。
许贯忠兵分两路,一路向北,进攻棣州、滨州、定远军、沧州、乾宁军、破虏军一线。
一路向西北进军,朝德州、冀州一带进攻。然后北上深州、宁边军、瀛洲、莫州一线,最终两军在辽国边境会师,再商议进军燕云之事。
其中,由杜壆领东路军,带马军王寅部和步军司行方部,配合水军,一路向北推进。
西路军由石宝领马军呼延灼部和步军縻貹部,在许贯忠指挥下,向西北推进。
林冲坐镇青州,以为策应。
原本坐镇青州的卢俊义中路军,则向向西运动,目标直指大名府。
打回大名府,对卢俊义意义重大,因此,林冲不惜让两军形成联动之势,一起进军,给赵佶等人一记当头棒喝。
大军出动,战事又起,林冲期待又担忧,不知道这一步棋是对是错。
如今,是政和七年秋,距离辽国被灭,还有八年,距离靖康之耻,还有九年时间。
林冲之所以如此急迫,是想在此之前,安定河北路,收复燕云十六州,然后将金国阻挡在国门之外,不让耻辱上演。
这样做,对安北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一个不慎,可能面临被两面夹击、全军覆没的威胁。
但是,为了河东、河北两路万千百姓不被金军铁蹄践踏,他甘愿如此冒险。
至于浑浑噩噩不知大难临头的赵佶等人如何动作,他自会做好应对。
总之,他想要尽全力试一试,若是能阻止这一场浩劫,那么就算是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可以的。
这当然是出于公心,出于对中原百姓的守护之情,出于对汉家江山的护卫之义。
若是以私心论,他只需守好现有地盘,不被朝廷剿灭,然后坐等靖康之耻到来,再迅速出兵截断金军退路,抢夺金军战利品。
那么不仅能获得天大的名声,还能得到极大的利益,甚至是可以左右安北军的未来。
只是如此一来,几百万百姓都将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这是他不忍心看到的,所以他必须出手,在这之前,将劫难给化解。
至于赵佶,让他在其他三家威胁下苟延残喘就行,至于日后如何名正言顺推翻其统治,林冲并不担心。
若是他能收复燕云,攻灭辽金,那么这天命,自然就在他这边了,没什么好担忧的。
再说,以目前安北大都护府对治下百姓的治理办法,想必到时候天下百姓,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林冲深信不疑。
所以,河北路,他必须提前拿下,然后收复燕云,在燕京、太原、大同一带筑牢防线,跟金国拼死到底,杜绝耻辱发生。
这是民族大义,也是历史使命,不容林冲拒绝。
至于成败对错,只有做了才知结果。
在上下一心、士气高涨的情况下,北路军一路顺利推进。
杜壆这边,半月时间,便拿下了棣州和滨州,然后开始推行安北大都护府的各项政策,安顿梁州百姓,稳定地盘。
许贯忠这边,亦是在一月之内,拿下了德州和冀州,然后也暂缓进攻,推行土地改革,实施各项政策。
如今还有足够的时间给安北军稳扎稳打,所以林冲并不着急,命大军每打下一州之地,就先来安定了民心,推行了各项政策,使士农工商都能顺利运转,再进兵下一地盘。
这种办法,虽然不如其他三家扩张的那么快,但是只要拿下一地,治理好了,就是安稳如山,不会再有变故。
即使是朝廷反应过来,派兵收复失地,依旧不能获得百姓支持,根本站不住脚。
这才是真正的挖了赵佶的根基,让他回天乏力。
到目前为止,赵佶的中心还是放在江南方向,毕竟那里才是大宋的命门,钱粮税收,交通运输,人口商贸,都是重中之重。
所以,短时间之内,朝廷是不会大规模出兵征讨安北军的。
就算是想,也绝无这个力量。
除非真的将西北边军全部调出来,那么可能会给安北军造成威胁,其余兵马,则是不足为惧。
只是西北边军,要防备蠢蠢欲动的西夏军,根本不可能全部撤回,何况中间还搁着田虎的势力。
要进攻安北军,要么绕路东京,要么先拿下田虎。
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现在的局面,对安北军是绝对有利的。
安北军可以安稳发展扩张,不必担忧来自朝廷的威胁,早日打到燕云一线,为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壮举做足准备。
算下来,安北军掌控一州之地,大概需要三个月时间。
这样的速度自然不快,但也不是很慢。
而且有了充足的经验之后,许贯忠已经摸索出一套可行的办法,那就是邻近的州府,可以先集中兵力拿下之后,再一同治理。
等稳固了后方,然后发展地方军,把守城池,维护治安,野战军则继续抽调进攻下一地。
这样的好处,自然是可以进一步壮大安北军的力量,同时保障兵力始终为上升态势。
而且在大军出征的时候,不用留下野战军驻守城池,分散兵力。
但是面临的考验,是如何快速而有效的让地方军成长起来,除了守卫城池外,还能作为北路军援军,随时进行支援和策应。
这自然不是他能决定的,所以将详细方略写下来之后,派人送回青州,请林冲定夺。
这个办法,林冲在南路军向南推进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所以许贯忠的主张,那是正合他意,自然全力支持。
但是如此权利,自然不能交到并未久经考验的人手里,所以州府所在地,还是避免不了要分出一个安北军将领坐镇。
至少也是营校尉一级的人才行,至于兵马,倒是可以只分派少部分,其余都以新发展的地方军充当。
如此算下来,将领还是有些不够,因此,中路军也必须从西北方向转进,支援北路军。
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一些有能力又靠得住的人才进入军中,担任重要职事,逐步接替防守州城的事宜。
因此,独立成军的邬梨部、王禀部都划到北路军许贯忠麾下听令,承担重要职责。
同时,在讲武堂搬去登州后,杨温、张开、项元镇三人,卸下陆军讲武堂之职,分别成立三军,各自担任郎将,组建班底,配齐兵马,也赶去北路军许贯忠麾下听令。
这三人原本投降梁山后,就想领兵征战的。
只是当时林冲顾虑他们影响力不小,麾下兵马也未归心,害怕出现变故,并未答应,只让他们担任陆军讲武堂教授,然后兼任预备营教头之职。
如今他们也是久经考验,而且投降的官兵早被分散各处,预备营也改组为承启卫,预备军来了个大换血。
所以林冲才启用了他们三人,分设三军,归属北路军统辖,赶去助阵。
三人各领一万五千兵马,比起之前做节度使时,毫不逊色不说,兵马更加精锐,战力更加强悍,装备更加精良,后勤更加充足。
如此一支精兵,才是他们建功立业所真正需要的。
而且北路军进展顺利,规划明确,正是要收复燕云的关键时候,他们能加入进来,是莫大的荣幸和绝无仅有获得这项荣耀的机会。
三人归队后,自然是雄心勃勃,战意盎然,即刻投入前线,在许贯忠指挥下,进攻赵州、深州、镇州一带。
王禀和邬梨,则是进攻宁边军和瀛洲一带。
许贯忠则屯兵冀州,安定后方,将建功的机会,让给了这些后来加入的将领,一来是检验他们的战力,二来也是做了一手防备。
其中细节,不可明说,但是如此安排,很有必要。
……
半年之后,北路军已经先后占领了滨州、棣州、德州、冀州、定远军、深州、赵州、镇州、宁边军、瀛洲、沧州一带。
杜壆率领的东线军队,已经成功进驻沧州,并在林冲授意下,拜访了柴进,正式请求柴进加入安北大都护府。
在此之前,林冲先派出了人马,提前赶去高唐州,将高廉和其妻弟殷天锡给刺杀了,因此柴进的劫难并未发生。
此刻作为梁山酒水、食盐最大的经销商,在北方可谓是威名赫赫,赚得钵满盆满。
当杜壆求见的时候,柴进得知其来意,顿时陷入纠结之中……